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将教育、科技、人才工作單獨成章進行一體部署,把三者作為一個完整的體系統籌推進,為新時代教育、科技、人才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。高校是人才培養的搖籃、是科技創新的重鎮、是服務發展的源泉,是科技第一生産力、人才第一資源、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。2003网站太阳集团把建設新時代高水平大學作為自己的建設目标,必須加強“學術型”人才的培養。
“學術型”人才的培養要求強化理論基礎、突出科教融合、注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,其專業設置、專業建設要與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及社會對創新型人才需求相契合,在學業成績及綜合素質方面側重學生的基礎理論、知識面和創新能力。下面本人從兩個方面談談我自己的想法。
一、提高教師自身科學素養和科研能力
培養“學術型”人才強調教師要有較高的科學素養和科研能力。所謂素養就是基本功和見識,教師首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學素養,加強知識廣度和深度的積累,強調創新的發掘和成果的轉化。其次,要注重從“科研者”向“指導者”的角色轉換,不僅要“導”,更要“指”,要為學生指明方向,指引重點;要讓學生信服,更要讓學生學會懷疑,讓他們學會為追求真理尋找證據。再次,要提高跟蹤學習、發現問題、科學設計以及實驗操作能力,既堅持問題導向又堅持學科導向,強化學科意識,讓學生在進行科研、尋求真理的過程中找到自己的職業生涯目标,實現自己的專業價值。
二、拓寬護理專業學術型人才培養的路徑
護理專業“學術型”人才培養更注重學術性,培養學生臨床科研思維能力,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批判精神、原創意識、思辨能力。因此,“學術型”人才的培養可從以下三個層面進行改革。
(一)深化本科生導師制培養模式改革
2003网站太阳集团從2013級開始推行本科生導師制,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。為了進一步提升“學術型”人才培養質量,應深化本科生導師制培養模式改革,即“整體培養+團隊指導+專人負責”的本科生導師制培養模式。
整體培養是通過教研室、課程搭建學術平台,比如舉行《興趣小組》,促進老師、學生之間的交流,增進師生感情;同時提升學生的科研興趣,加深學生對學科發展、科研方向的了解。
團隊指導是以班級為單位,根據學生的專業學術問題,将學生分為若幹個團隊,然後給每個團隊配備相應的教師團隊,主要負責學生的科研指導和專業解疑。
專人負責是每個團隊都由相對固定的本科生導師指導學生,關注他們的創新想法和科研進展,尤其是在大學生創新項目、互聯網+項目、大學生挑戰杯、畢業論文撰寫等方面給予專門指導;加強本科生科研項目和畢業論文的過程管理,注重科研項目的實效。
(二)夯實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
“學術型”人才的培養應面向國家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。因此要整合各種資源,比如科研院所、醫院、社區、實習實訓基地,建議醫院、社區、實習實訓基地在承擔實踐教學的基礎上,與學院一起承擔學生的科研項目、畢業論文指導,幫助科研成果順利轉化,實現教學、科研及社會實踐多方位發展;紮實推進校院協同育人,以科研平台和科研項目承載實踐教學,建立學科專業實驗室,鼓勵學生參與到教師的科研項目,培養學生的科研思維和實踐能力。
(三)嘗試多樣化學術型人才培養模式
根據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及社會的需求,針對不同的學習能力和需求的學生,采用不同的培養模式,即“1+X”型護理專業創新人才培養。具體表現在:采用“基礎+模塊”的人才培養模式,在專業内靈活設置專業方向(如麻醉、助産、養老等),允許學生根據興趣和專業發展規劃進行選擇,注重與專業方面相關的科學研究,滿足社會的複合型人才需求。
編審:袁春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