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之所以悲哀,是因為我們留不住歲月,更無法不承認,青春,有一日是要這麼自然的消失過去。而人之可貴,也在于我們因着時光環境的改變,在生活上得到長進。歲月的流失固然是無可奈何,而人的逐漸蛻變,卻又脫不出時光的力量。
——《雨季不再來》
有時候多麼想時光驟然回到16年的九月,爸爸媽媽領着滿懷好奇的我走進這所校園,來到人生中最重要的一站——我的大學。看着大一小學弟小學妹一張張稚氣未脫的臉,頓時心裡五味雜陳,我已然步入大三的行列,再也沒有了大一的激情和沖勁。卻在幻想着,如果我還是大一就好。這世上,總有很多人喜歡如果,似乎如果成了大家一個可以用來逃避現實的借口——“如果我高考考好一點,就不會來這所大學了”、“如果我當時填志願細心一點,就不會被調劑到這個專業了”、“如果我期末能認真一點,就不會挂科了”……可惜沒有如果。同樣,我又很希望能夠真的有“如果”,我渴望着能夠通過這麼一個“如果”來試圖改變目前這個渾身能量病殃殃的總會感覺一事無成的自己。
魯迅在《而已集·小雜感》中如是寫道:樓下一個男人病得要死,那間隔壁的一家唱着留聲機,對面是弄孩子。樓上有兩人狂笑;還有打牌聲。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親。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,我隻覺得他們吵鬧。而我也覺得,在大學的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,我隻看到了差距還有高度。是的,我們都來到了大學,在這個不存在永遠的同桌的地方,人與人之間總是或有或無地存在着些隔閡,人與人之間不能再像之前那樣沒心沒肺地歡笑,無憂無慮地暢想未來。你會發現,似乎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很宏偉的目标和理想,或許在未來的某天,身邊的某個人突然比賽獲獎直接保研或出國,你會下意識地一愣:“啊,怎麼回事?我呢?我在幹什麼?”對的,這就是目前的我,甚至有時候還會覺得壓力總在無形之中突然的出現,突然壓迫着你喘不過氣來。
《悟空傳》開篇寫道:随着年紀的增長,年少時素懷的“願乘長風破萬裡浪”的豪情壯志早已經煙消雲散,隻剩下一個行屍走肉的家夥還在苟延殘喘。那段無所畏懼的青春裡的自己啊,曾經鬥志昂揚,從來都不屑于“如果”這個借口,從來都可以為了一道題目一篇文章奮戰許久,從來都可以明确自己明天的方向然後堅定不移的走下去。有的時候會突然好懷念那時候的自己,為了成績拼得精疲力竭卻也笑得沒心沒肺,我隻告誡自己,不要迷失自我。而現在我可以學會控制情緒,可以學會調節心情,會從容微笑,會淡然相讓,不會去沖動地釋放那些無處安放的青春怒火,不會去放肆地投入那些孤注一擲的末世愛情。所以,我們應該要有自信啊,真實的我們才是最可愛的,不要為了這樣那樣的原因改變自己心裡那份美好的東西,包括純真,包括愛,包括堅持,包括奮鬥,包括夢想,包括我們自己。
“有時候,我多麼希望能有一雙睿智的眼睛能夠看穿我,能夠明白了解我的一切,包括所有的斑斓和荒蕪。那雙眼眸能夠穿透我的最為本質的靈魂,直抵我心靈深處那個真實的自己,她的話語能解決我所有的迷惑,或是對我的所作所為能有一針見血的評價。”三毛的話直達心底,我有時候也總在想,那雙睿智的眼睛啊,到底在哪兒,到底怎樣才是真實的自我。很多人啊,包括我自己,在需要盡全力的時候喜歡偷懶,看到别人在努力又很沒有安全感,最後帶着這種焦慮繼續假模假樣地放松自己,卻在細枝末節上尴尬地暴露出自己的焦慮。不要成為這樣的人,很丢臉。我就想,每天都跟自己說一遍這個,哪裡有光,哪裡就有那雙睿智的眼睛會指引我朝正确的方向走過去。成長是一種蛻變,失去了舊的,必然因為又來了新的,這就是公平。
不如我們記住這句話吧。
“我要天下再無我戰不勝之物。”
這是孫悟空說給滿天神佛的。是一個為之終身奮鬥的理想在發光。我們其實都有這麼一個小小的叫做理想的種子埋在了我們心間,我們帶着它跋涉十萬裡,一路風雨晴雪,它便在悄然發芽悄然生長。趁我還年輕,趁面龐還溫熱。趁淚水還滾燙,我們就可以是實現一切希望的呀。
希望每個人的二十幾歲,都是扛着劍走在江湖的生活。日子要像分明的四季,抓一把路邊的花生閑逛着走,每一關遇到的同伴和怪獸都珍惜。
不如朝過往的青春揮一揮手,就會遇見明天更好的自己呢!